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研究發表摘錄介紹] 談中醫的「證」- 張清貿醫師

[研究發表摘錄介紹] 

談中醫的「證」
中醫常常強調「辨證論治」,《實用中醫辭典》認為「辨證」是「通過四診八綱、臟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對病人表現的症狀、體徵進行綜合分析,辨別為何種證候」,而「論治」是「在辨證的基礎上,訂出治療措施」。1
因此需要有精確的辨證,才可以對應到適當的治則治法,再精準得出方藥來予以治療。但到底怎麼辨證?怎麼論治?細數歷代發展出多種辨證體系,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及「經絡辨證」……等,不同的辨證體系是基於不同時代演進發展的生理病理基礎不同,以及當時地域、氣候、歷史背景發生的不同病種,進而歸納出的多種模型框架各個中醫師因學習歷程與臨床經驗不同,選擇辨證模型(框架)來進行診斷,模型雖然有很多種,但患者卻是同一個,因此也許會得出不同的名稱,卻只是由不同的視角來看同一個證型的本質。


病、證、症
要了解「證」,就要先說到三個字「病」、「證」、「症」。「」為疾病,譯為disease。張清苓博士提到病是「在一定因素( 外感或內傷) 作用下,人體臟腑經絡功能失常而表現為具有一定臨床特點及其自身發生、發展與變化規律的陰陽失和的反映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的、有規律的過程。2如太陽病、消渴病、癭病……
」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個特定階段的病理概括」,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因此英國著名中醫翻譯學者Nigel Wiseman 認為沒有「證」的直接對應詞,一般被譯為patternsyndrome,而朱建平教授認為中醫「證」的概念是反映疾病本質,不僅僅是表達症狀、體癥等疾病外在表現,除了特定時間切點的病位病性,也常涵蓋了病因、病勢的延展,如氣虛證、陰虛證、肝氣鬱結證……等。3
」即是「機體某種物質或功能病變所致的特異性症狀」,4譯為symptom,如:咳嗽、頭痛、失眠、多夢與口乾渴……等。

證到底是什麼?
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有證的出現?中醫是怎麼辨證的?我覺得香港科技大學張連文教授舉例說明得很切當,張教授說到有一天晚上他站在窗前看到對面大樓幾間屋子的燈光同步亮暗變化了一段時間,因為人腦對規律事務會感到好奇,所以張教授注意到這樣的情況發生好幾次,所以就會想要知道為什麼,因為對這個現代世界的了解,他了解背後一定有一個共同原因,最後結論就是「那幾間屋的主人在看同一電視頻道」。
所以張教授認為中醫理論其實就是「對統計規律的描述」加上「對統計規律的詮釋」5,因此中醫理論就是在描述這個統計規律,然後再以中醫基礎理論與哲學對這個規律做解釋
事實上「證」就是一種分類,辨證就是一種分類的方法,所以有的醫家用臟腑分類,有的用氣血津液分類,有的用上中下三焦來分類,也就是說古代醫家將類似症狀與病因的一群患者做分類,然後冠予這一群患者一個分類的名字,而張教授文章也提到如讀書人熬夜苦讀,常會有自覺身有低熱、口乾舌燥、手心腳心發熱、午後身熱……等症狀,因為這一串敘述太長了,所以就用「陰虛證」這個代號來涵括這一群人,事實上這個陰虛證就如同ABCD的代號一樣,只是中醫特別為陰虛證下一個定義為「體內陰液虧少而無以制陽,滋潤、濡養等作用減退」,6導致患者易出現「形體消瘦,口燥咽乾,兩顴潮紅,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等症狀。而這只是單指一般陰虛證,若牽涉到五臟六腑,還可以依侵犯程度細分成肺陰虛、心陰虛、胃陰虛、脾陰虛、肝陰虛……等不同臟腑之陰虛證。

證可以被量化嗎?
中醫說你有肝火,說你火氣大,肝火存在嗎?火氣大體溫是幾度?說你這禮拜氣虛好一點,那到底是好多少?是血氧飽和度監測(SpO2)變高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在中西醫對談時會被提出來討論,但始終沒有答案,我認為歸咎於兩個面向:
1.中醫證本身的基本定義不清楚(定性)
2.證型的量化程度不清楚(定量)
如果沒辦法量化,那我們可以用質性研究來探討,那如果連定義都無法統一,就只能回歸哲學,這就是中醫一直被詬病的地方。

證的現代研究
因此,近幾十年來,不斷的有學者,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如基因體微陣列技術(Microarray)、代謝質體學(Metabonomics)、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甚至是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莫不是要將證定義清楚並可被度量,使中醫複雜的證型可以透過簡單的幾個biomarker及測量值就可定義清楚與量化,並期望可以推廣到全世界,而不是只存在中醫圈子裡。


有鑑於此,知名替代與補充醫學領域的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也在2012年推出兩期special issue來探討中醫證型,其議題為「Evidence-Based ZHENG: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及「TCM Zheng Classification and Clinical Trials」,接下來將簡單介紹幾篇中醫證型的現代研究以供大家參考。

摘錄自臨床醫學
  1. 張清貿, 施柏瑄, 朱學亭, 陳方佩. 該如何理解「證」?- 中醫證型現代研究的定性與定量臨床醫學. 2014 (73):189-1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寶貴意見,張清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