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書籍導讀] 《內傷學說講記:李東垣內傷學說的臨床構建》-高建中



今天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書,想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內傷學說講記:李東垣內傷學說的臨床構建》。這本書由高建忠教授撰寫,屬於「中醫師承學堂」系列之一。整本書以講學的方式呈現,語氣親切、層次分明,彷彿老師在台上講課,讀者在台下隨著問題一步步思考、理解。

我特別喜歡它的講述方式,和我上課時的節奏非常接近:一層一層漸進,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再接續下一個問題。每個章節都是一個臨床與理論的交會點,從問題出發、以方藥落腳,讓「經典」不只是被背誦的知識,而是能被臨床思辨重新喚醒的智慧。

我之所以會用這樣的方式帶學生,也是在延續我的博士班指導教授張恒鴻教授帶我們走的路:從研究到論文,從論文到臨床,最後落到實踐,步步相扣、循序漸進。先把問題說清楚,再選對方法;先做出可重現的結果,再寫成可被同行檢驗的論文;把證據帶回病房與門診,轉成可操作的處置流程與衛教;最後用臨床回饋修正研究問題,形成下一輪更聚焦的探索。在教學門診,我也會要求學生照這個節奏:先界定病因、病機、病位與方證,再用病例驗證辨證要點,課後可以把決策流程改進看診SOP,未來就可以建立追蹤資料庫。這樣的訓練不靠灌輸,而是讓學生親手走完「問題→方法→證據→決策→回饋」的閉環,學會把經典與臨床真正接起來。

這一章〈第三講:從四君子湯到補中益氣湯〉是全書《內傷學說講記》中最具承先啟後意義的一章,作者高建忠在此以李東垣(李杲)的臨床思辨為主線,講述「補中益氣湯」的形成脈絡與理論根基,並揭示從張元素、劉完素到李東垣一脈的學術演進。


一、章節主題概述

標題:「從四君子湯到補中益氣湯——談補中益氣湯方證」
這一講主要探討:

  1. 補中益氣湯的歷史淵源與演變

  2. 李東垣如何從「脾胃為後天之本」推演出補中益氣湯

  3. 臨床上氣虛下陷、清陽不升的治法核心


二、重點內容導讀

1. 理論起點:脾胃虛損為內傷之本
李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認為治內傷應從補氣著手。書中提到他早期從師張元素,習用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但臨證時發現四君子湯治虛不升、難以復原,遂轉而思考「升清降濁」的新方向。
李氏思辨:若僅補而不升,氣雖生而不運;若僅升而不補,則無源可升。故「補中益氣湯」即在補中寓升,補脾益氣以復清陽之舉。

2. 方藥演變:由四君子到補中益氣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為補氣之基;
李東垣於此基礎上加黃芪、柴胡、升麻、陳皮、當歸等,以達「補中有升、升中有補」。
書中引李氏原文:「升者清陽之氣也,陷者中氣之虛也。補中益氣湯所以補陷者,實四君子加升清藥也。」

3. 病機核心:脾虛中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所治之證,多見於勞倦內傷、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少氣懶言、久病氣陷、臟腑下垂等。李東垣指出「陽氣不足,清氣不升」,因此補中益氣湯兼具升提、補養、運化三重功效。

4. 經方比較與臨床思考
作者在本章中對比了:

  • 小建中湯:偏於補虛緩急

  • 小柴胡湯:偏於和解升降

  • 補中益氣湯:補而兼升,為「內傷脾胃虛陷」之要方

臨床辨證時須區分「單純氣虛」與「中氣下陷」,若僅氣虛無陷,用四君子湯即可;若氣虛兼陷,須用補中益氣湯。

5. 案例解析
書中舉例:「患兒脫肛半年,服補中益氣湯二十餘劑而愈」,此證為氣虛下陷,升提中氣而效。若補中益氣湯效果不顯,可加柴胡、升麻、黃芪以強升提;若氣虛兼濕熱者,則用清暑益氣湯代之。

6. 理論延伸:調中與補中之辨
書末提出「調中益氣湯是否為李東垣學派的完成形」。
作者指出,《蘭室祕藏》所載調中益氣湯去白朮、加木香黃柏,乃補中益氣湯之化裁,反映李氏對「補而不滯、升而不躁」的追求。
結論:補中益氣湯為東垣學派之代表方,調中益氣湯為內傷理論的成熟延伸。


三、章節重點整理表

主題

核心觀點

臨床啟示

病機基礎

內傷脾胃氣虛下陷

百病由中氣不足起

方藥演進

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補氣中寓升提

治法理論

補中有升、升中有補

氣升則陽舉、陰自降

臨床應用

勞倦傷脾、久病下陷

提升中氣、固護臟腑

理論延伸

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

東垣學派思想演化的標誌


四、導讀總結

這一章是理解李東垣「內傷脾胃學說」的關鍵篇。
作者以細膩的臨床思辨展示出李東垣從「補不足」到「升清陽」的理論飛躍,指出「補中益氣湯」不僅是一個方劑,更是一種治療思維,從靜補轉為動補,從補虛轉為升提。
它代表了中醫由外感病學向內傷病學的過渡,標誌著內傷學派理論體系的成熟。
這不僅是方劑的創立,更是醫學思想的一次升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寶貴意見,張清貿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