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常強調「辨證論治」,「辨證」是「通過四診八綱、臟腑、病因、病機等中醫基礎理論,對病人表現的症狀、體徵進行綜合分析,辨別為何種證候」,而「論治」是「在辨證的基礎上,訂出治療措施」。因此需要有精確的辨證,才可以對應到適當的治則治法,再精準得出方藥來予以治療。不同中醫師辨證診斷的差異,往往只是由不同的視角看同一個證型。事實上「證」就是一種分類,辨證就是一種分類的方法,但目前對證的定性與定量始終沒有標準答案,可歸咎於兩個面向:1.中醫的證本身的基本定義不清楚(定性)。2.證型的量化程度不清楚(定量)。因此,近年來許多學者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莫不是要將證定義清楚並可被度量,使中醫複雜的證型可以透過簡單的幾個指標及測量值就可定義清楚與量化。因此知名替代與補充醫學領域的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也在2012年針對「證」來提出探討,本文簡單論述中醫證型的相關現代研究,從bioinformatics、genomics、metabolomics到EBM文獻回顧,疾病從DM、失眠、肝癌到冠心病,在研究方法及疾病選擇上非常廣泛,雖然在現今講求EBM的條件下,中醫所做的努力仍不足,但也漸漸的、緩慢的往EBM邁進,不再只是停留在專書與老中醫之專家意見,相當值得鼓勵與學習。 關鍵字: 中醫藥(Chinese Medicine)、證(Zheng)、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