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AI時代下的醫療透明度-中醫辨證論治的信任與覆核-張清貿科主任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AI時代下的醫療透明度-中醫辨證論治的信任與覆核-張清貿科主任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5/08/JAMAAITRUST.html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HytcU53nW/

AI時代的醫療透明度:從JAMA論文到中醫診間的啟示

近年,AI 在醫療領域的滲透速度,遠遠超過一般患者的感知。
在放射科,它已經能自動標記肺結節;在心臟科,它可即時判讀心電圖;在眼科,它能在醫師開口之前,就給出青光眼風險分數。對於醫師與醫院管理者而言,這些功能代表著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診斷一致性改善。


但問題是——患者真的希望這樣嗎?

2025 7 月,Mello 等人在 JAMA 發表的《Ethical Obligations to Inform Patients About Use of AI Tools》(Mello MM, Char D, Xu SH. Ethical Obligations to Inform Patients About Use of AI Tools. JAMA. 2025 Jul 21. doi: 10.1001/jama.2025.1141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90211.) 便挑戰了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假設。他們提醒我們:在醫師與機構為 AI 技術的效益興奮之時,患者可能正對它保持著審慎、甚至懷疑的態度。

研究背景與動機:隱形的告知落差

人工智慧(AI)正快速滲透醫療各環節,但臨床上對 AI 工具使用的「患者告知與同意義務」尚無明確共識。現行多數臨床決策支援系統(如自動心電圖判讀、風險分類工具)通常不告知患者,然而調查顯示,多數患者若知曉 AI 參與其診療,態度與信任會受影響。因此,Mello 等人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一套基於風險與患者自主性的倫理判斷框架,為醫療機構在 AI 工具使用時制定告知或同意政策提供依據。

在多數臨床現場,AI 工具是「默默在背後運作」的——自動生成心電圖報告、自動篩檢病歷摘要、自動分級檢驗數值。患者很少知道它的存在,因為這些步驟幾乎沒有進入醫患溝通的環節。

然而,社會調查顯示,一旦患者得知 AI 參與了他們的診療,有相當比例的人會要求更多人工覆核,有些甚至會對診療的安全性與準確性產生疑慮。這代表,AI 的介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倫理與信任問題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AIDDES LAB 的願景:從病人出發,走向整合醫療的未來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AIDDES LAB 的願景:從病人出發,走向整合醫療的未來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5/07/AIDDESVision.html

在現代醫療快速發展的今日,我們仍時常遇見一群被長年受自體免疫疾病與乾眼症所苦的患者。他們的病情難以以單一科別、單一儀器、或單一療法清楚定義。身為一位中醫師與臨床研究者,我始終相信:

這樣的挑戰,正是中醫所能發揮關鍵力量的地方。


一、AIDDES LAB 是為了「看見未被看見的人」而存在

AIDDES,即「中醫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由此出發。我們結合中醫的全人視角與現代科技的客觀工具,從舌診、脈診、體質分析、心率變異等中醫特有訊號出發,透過中藥、針灸及雷射針灸等治療方法,並進一步整合 DNA、RNA、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組等多體學指標,力求建立一個真正跨越中西、橫貫分子與整體的診療平台。

AIDDES 不是一間典型的實驗室。它的存在是為了解答一個問題:病人痛苦卻查不出原因,我們能不能幫上忙?


二、我們做的是「有溫度的轉譯醫學研究」──從臨床走進機轉,再走回臨床

AIDDES LAB 所進行的每一項研究,最終目的不只是發表論文或累積績效,而是:
從病人的苦痛中找到問題,從臨床回到機轉,再把答案送回病人的床邊。

我們的研究強調「轉譯醫學雙向循環」:

  • 以臨床為起點,帶著問題回到實驗室探索機轉

  • 以機轉為憑據,重新設計中藥、針灸、雷射針灸等治療策略

  • 最終目標,是能夠「個人化處方、客觀化療效、真實世界適用」

這樣的研究,是有溫度的我們不只關心數據,更關心病人是否真正改善。每一位參與研究的個案,都是一段醫者與病人之間互信合作、共同探索的旅程。


三、張清貿醫師的臨床洞見:把中西醫整合落實在真正的病人身上

張清貿醫師擅長以中西醫整合醫學照護修格蘭氏症(Sjögren’s Syndrome)/乾燥症、紅斑性狼瘡(SLE)、類風濕關節炎(RA)等自體免疫性疾病,結合精準的辨證論治現代醫學檢驗數據追蹤,並使用中藥與針灸療法提供真正的全人照護

【臨床觀察摘要】

  • 修格蘭氏症的乾燥症狀出現與確診常有1.5至2年的落差

  • 僅極少數能在3個月內迅速確診

  • 發病2年內,中醫治療反應極佳,有些病人吃1–2劑中藥或當場針灸即有淚水口水反應

  • 5年內仍多有效果,但發病超過10–20年後,療效顯著下降,但仍可延緩退化與維持功能

AIDDES LAB 的設計,就是要捕捉這個關鍵治療期,將這些臨床經驗轉化為精準治療的科學基礎與預測模型


四、過去與現在進行中的四大關鍵研究計畫

我們目前同步進行以下四大研究,建構整合中醫臨床、機轉驗證與AI智能應用的轉譯平台:

  1. SS-1 中藥 RCT 臨床試驗:針對 Sjögren’s syndrome 的隨機對照試驗,結合症狀、免疫指標、乾眼評估進行多面向療效驗證

  2. 春雨清化飲2.0標準化開發:以三倍濃縮中藥茶包為核心,結合外泌體 miRNA 驗證,走向臨床與保健品雙軌並行

  3. ACUDES 風池穴針灸研究:整合 HRV、睡眠、基因體與神經免疫,探索針灸機轉

  4. AI中醫舌診系統開發:建構大型資料庫與影像分析模型,實現自動化辨證與處方輔助決策


五、我們的使命:培養下一代中醫師科學家

AIDDES LAB 不僅是研究基地,更是訓練場域。
我們培養的是未來能同時掌握「臨床邏輯」與「科研素養」的中醫師

  • 從真實病人中找到問題意識

  • 進入基因體、多體學、AI等核心技術探索答案

  • 回到診間重新設計有療效的個人化治療策略

我們相信,這樣的中醫師,才能帶領臺灣中醫走入世界,走入未來。


六、邀請每一位同行者,一起參與這場轉變

AIDDES LAB 是一個開放的整合平台,邀請來自各領域、各背景、各階段的人加入:

  • 給學生:如果你渴望從臨床中學會思考、從研究中找出答案,AIDDES 提供你一條能兼顧實作與創新的中醫師科學家養成路徑。

  • 給年輕醫師:如果你想突破科別限制,用更完整的方式照顧病人,我們的跨域臨床研究與個案討論制度,會是你轉化臨床力的實驗場。

  • 給工程師與資料科學家:如果你對 AI 醫療、數據分析、感測器開發有熱情,我們擁有豐富的臨床數據與影像資料庫,期待與你共同打造下一代中醫智慧診療平台。

  • 給研究學者:如果你也相信中醫應該走出舊象、連結國際,AIDDES 的多體學分析與國際研究網絡,歡迎你一同參與共同計畫。

  • 給行政與組織夥伴:你們的專業,是讓資源精準落地、團隊穩定成長的關鍵。我們重視組織文化、流程管理、對外溝通的每一環節。

  • 給病友與家屬:你們是我們研究的出發點與最終落點。我們希望能理解你們、陪伴你們,也誠摯邀請你們成為參與研究、共同設計照護的夥伴。

AIDDES LAB 的每一篇論文、每一項研究,都代表著我們對病人、對醫學、對這片土地的承諾。

我們堅信,這不只是一間實驗室的未來,更是一場來自臺灣、由臨床出發、走向世界的整合醫療革命。


從現在起,我們一起為「尚未被看見的病人」與「尚未被實現的醫療願景」,共同努力。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醫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捐款計畫


中醫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toimmune Disease and Dry Eye Syndrome Objective Measurements Lab,AIDDES Lab)致力於結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與乾眼症患者的病理機轉及中醫輔助治療。AIDDES實驗室聚焦於透過客觀量測訊號,如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虹膜、甲褶及心律變異等,加上DNA、RNA、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生物醫學指標,深入探討客觀與生物醫學指標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相關性,並進行跨領域的研究,以期建立更科學且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此外,我們也積極運用人工智慧及深度學習技術,對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資料進行自動化分析,並將其應用於處方的個人化設計。並希望可以通過基因序列、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研究,揭示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機轉,並探索其中草藥及針灸等臨床介入方法的療效與潛力。我們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推動自體免疫疾病的精準醫療,還旨在構建真實世界的大數據研究,為未來的臨床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我們發起此捐款計畫,希望借助各界的支持,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選擇,並推動中西醫結合。我們研究最終目標是幫助廣大的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患者,減輕患者口眼乾燥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健康。

本專案將用於下列用途:
1.先進儀器設備的購置與升級:採購各類先進的研究儀器來提升實驗的精確度與效率,這包括心律變異係數分析儀、舌診及脈診儀、虹膜儀、甲褶鏡、基因定序……等設備,用於收集與分析患者的生理訊號與分子數據。
2.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我們計劃進行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尤其是在中醫體質、舌診及脈診數據的自動化分析和中醫處方分析系統,目的是提高中醫診斷的準確性與中醫處方的精確度。我們將構建深度學習模型,並持續優化其性能,以應對複雜的臨床數據。
3.基因及多體學研究:為了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的病理機轉,我們將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多體學研究,這不僅包括基因序列分析,還涉及RNA定序、蛋白質功能表現及口腔微生物菌相之變化。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影響疾病發展的關鍵因子,從而發現新的治療靶點。
4.中草藥及針灸的臨床介入研究:我們將以嚴謹的臨床試驗設計,對中草藥及針刺療法在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中進行療效分析與科學性驗證,中醫藥及針灸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可嚴謹評估中醫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5.大數據研究平台的建立:為了促進長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我們將建立自體免疫疾病暨乾眼症的的大數據研究平台,利用真實世界的數據進行病患狀況追蹤、療效評估及疾病預測。這將有助於我們對疾病進行全面的、長期的觀察,並為未來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證據。
6.科研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我們希望藉由此捐款計畫,培育優良的碩博士學生與研究員培育,提供學術課程、研討會與研究資源,鼓勵他們投入中醫藥、針灸進行自體免疫疾病與乾眼症相關領域研究。我們也將與國際頂尖學術機構合作,促進國際交流與技術提升。
7.國際學術交流與成果發表: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並與全球學者進行交流。我們的目標是讓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認可,並推廣至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情境,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捐款計畫將為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持,幫助我們未來的科學技術提昇、臨床試驗、多體學整分析及大數據研究上持續發展,並加速推動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進展。我們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期待與您共同創造更美好的醫療未來。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臨床決策支援系統 CDSS在學術醫院的真實效益-從隨機試驗到臨床整合的省思-張清貿科主任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臨床決策支援系統 CDSS在學術醫院的真實效益-從隨機試驗到臨床整合的省思-張清貿科主任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5/07/aiddes-cdss.html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0127

Dijk SW, Wollny C, Barkhausen J, Jansen O, Mildenberger P, Halfmann MC, Stroeder J, Rizopoulos D, Hunink MGM, Kroencke T. Evaluation of a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 A Clus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5 Apr 8;333(14):1212-1221. doi: 10.1001/jama.2024.27853. PMID: 39928308; PMCID: PMC11811869.


為什麼這篇研究重要?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醫療體系日益複雜與醫療資源有限的背景下,「臨床決策支援系統」(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CDSS)被視為提升醫療品質、減少過度檢查與不當用藥的重要工具。儘管過去多數研究集中於門診或初級照護場域,CDSS 在高壓、高複雜度的學術醫院環境中是否能實際改善臨床決策行為,仍缺乏大型隨機試驗的驗證。

本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聚焦「影像學檢查是否適當」這一具體、可操作的臨床行為,並將 CDSS 直接嵌入電子病歷與醫囑系統中,觀察其是否能即時改善醫師的影像檢查決策,填補學術醫院中相關實證的缺口。


研究核心目標旨在評估:

嵌入式 CDSS 能否顯著降低學術醫院中不適當的影像學檢查請求比例。


研究方法簡述

本研究為一項 多中心、開放標籤、群集隨機臨床試驗,於荷蘭 11 所學術醫院進行。以「部門」為隨機化單位,分配至介入組(CDSS 開啟)與對照組(CDSS 關閉),並透過病歷系統自動記錄超過 20,000 筆影像請求紀錄。

CDSS 根據國家級影像適應性指引,針對每筆請求提供即時建議(建議進行/建議不要進行/視情況而定),但並不強制限制醫師的決策。主要評估指標為「不適當影像請求比例」,依據獨立審查者回顧標準進行分類。


研究結果

  • 總計納入 17,261 筆影像請求,其中介入組 7206 筆、對照組 10,055 筆;
  • 不適當影像請求比例在介入組與對照組間分別為:6.4%(461/7206) vs. 5.2%(518/10,055),差異無統計顯著性(P = 0.69);
  • 次組分析顯示 CT 的不當請求比 X-ray 更高,但 CDSS 並未在任何影像類型中顯著改善不當比例;
  • CDSS 的建議中,有高達 93.6% 被分類為「appropriate」,僅少數被建議避免。


最有利的結論與臨床啟示

CDSS 在學術醫院實務操作中,未能顯著降低不適當影像檢查比例。

本研究顯示,儘管 CDSS 系統設計符合專業指引並已嵌入醫囑流程,但若缺乏醫師的主動參與與信任,即使技術成熟也難以產生實質影響。該研究強調:CDSS 的設計與成效不僅是技術問題,更牽涉到臨床文化、使用行為與資訊疲勞(alert fatigue)等因素,未來若無法提升使用率與信任度,CDSS 的潛力將難以充分發揮。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5395

Wu PH, Ho YY, Chang CM.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 JAMA. 2025 Jun 16. doi: 10.1001/jama.2025.528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22646.


我們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AIDDES Lab)最近的成果,我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碩士班吳品萱同學及何懿祐同學(同時就讀於馬偕醫學系)共同撰寫的 Letter to the Editor:《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已正式發表於 JAMA!

本 LETTER 針對 Dijk 等人發表於 JAMA 的一項大型群集隨機試驗提出評論。該研究探討在學術醫院中導入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是否能降低不適當的影像學檢查申請。儘管研究顯示介入組與對照組的不當影像請求比例相近(6.4% [461/7206] vs. 5.2% [518/10,055],P = .69),未達統計顯著,我們指出原文並未深入分析 CDSS 低效背後的潛在原因。

我們在 LETTER 中從四個層面提出批判與建議,包括:

  • 系統使用率未揭露:文中未提供醫師實際點擊、查看或採納建議的使用資料。
  • 醫師對系統的信任度:缺乏對醫師接受度與信任程度的調查與分析。
  • 影像類型未區分分析:未區分 CT、MRI、X-ray 等不同影像項目在 CDSS 介入下的可能差異。
  • 警示疲勞與使用者介面:未討論過度提醒可能導致醫師忽略建議的「警示疲勞(alert fatigue)」現象。

我們進一步指出,CDSS 的低效可能與系統設計無法充分涵蓋臨床情境、醫師使用意願低落、以及操作介面不友善等因素有關。未來研究應納入 CDSS 實際使用率資料、結合問卷探索醫師使用經驗與信任度,並進行影像類型的次組分析。為提升系統效能,我們也建議導入可解釋人工智慧(Explainable AI, XAI)與層級式警示設計,以減輕資訊過載、提升決策透明度,增進臨床接受度。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5394

Dijk SW, Kroencke T.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Reply. JAMA. 2025 Jun 16. doi: 10.1001/jama.2025.528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22643.


作者在 JAMA 的回覆中,對我們所撰寫的 LETTER 表示感謝,並針對我們提出的關鍵批評點進行了具體回應,說明如下:

關於 CDSS 的實際使用率與互動情形:

作者說明本研究的 CDSS 是整合於電腦化影像申請系統中,所有介入組部門在決策支援期間的請求皆有接收到 CDSS 的建議。在 Figure 2 所呈現的 9532 筆 session 中,共有 316 筆影像請求在 CDSS 回饋後被修改(其中 43 筆分數提升、52 筆分數下降、211 筆為同一類別內改動),反映一定程度的互動,但比例仍相對偏低


關於影像學檢查的次組分析:

雖然原始文章主體著重整體 CDSS 成效,但作者補充指出,確實進行了不同影像模態(MRI、CT、X-ray、ultrasound)的 subgroup analysis。結果顯示各模態間介入效果的差異皆未達統計顯著性(例如 MRI:−1.90%, 99% CI −7.92 to 4.13;CT:1.91%, CI −3.53 to 4.38),呼應我們對於分項探討的建議


針對 CDSS 是否為 AI 系統的說明:

作者澄清本研究使用的 iGuide 並非 AI 系統,而是依據歐洲放射學會 (ESR) 所制定的明確指引與準則建構,並非深度學習模型,也非「黑盒子」式的 AI 工具,因此建議使用 XAI(可解釋人工智慧)的意見並不完全適用於本研究的系統背景


關於 CDSS 實用性的潛在障礙:

作者也認同我們提出的觀點,即醫師使用率不高可能源自介面設計、額外工作負擔、或與系統建議產生分歧等因素。他們支持未來研究應進一步探討如何改善 CDSS 的設計與導入流程,以促進臨床決策的採納與信任

整體而言,作者回應肯定我們的觀察,並提供補充數據與澄清,特別針對使用頻率與模態分析進行說明,也誠懇回應我們對於信任度與設計優化的關切,展現良好的學術對話精神。


結語

總結來說,這一系列針對 JAMA 發表之臨床決策支援系統(CDSS)研究的評論與回應,體現了 AIDDES Lab 致力於推動臨床 AI 應用與實證評估的學術參與精神。我們的 LETTER 強調:單靠技術導入並不足以保證臨床成效,醫師參與度、信任建立、介面設計與警示機制等因素,才是影響 CDSS 成敗的關鍵。很高興我們的建議獲得作者回應與補充說明,特別是針對次組分析與實際使用數據的揭露,促成一次有深度的學術對話。未來,我們期望持續以批判性思維參與國際論述,推動醫學決策輔助系統從「工具導入」走向「臨床整合」,實現科技與醫療決策真正的融合與優化。

----------------------------



中醫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toimmune Disease and Dry Eye Syndrome Objective Measurements Lab,AIDDES Lab)致力於結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與乾眼症患者的病理機轉及中醫輔助治療。AIDDES實驗室聚焦於透過客觀量測訊號,如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虹膜、甲褶及心律變異等,加上DNA、RNA、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生物醫學指標,深入探討客觀與生物醫學指標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相關性,並進行跨領域的研究,以期建立更科學且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此外,我們也積極運用人工智慧及深度學習技術,對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資料進行自動化分析,並將其應用於處方的個人化設計。並希望可以通過基因序列、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研究,揭示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機轉,並探索其中草藥及針灸等臨床介入方法的療效與潛力。我們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推動自體免疫疾病的精準醫療,還旨在構建真實世界的大數據研究,為未來的臨床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我們發起此捐款計畫,希望借助各界的支持,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選擇,並推動中西醫結合。我們研究最終目標是幫助廣大的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患者,減輕患者口眼乾燥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健康。

本專案將用於下列用途:
1.先進儀器設備的購置與升級:採購各類先進的研究儀器來提升實驗的精確度與效率,這包括心律變異係數分析儀、舌診及脈診儀、虹膜儀、甲褶鏡、基因定序……等設備,用於收集與分析患者的生理訊號與分子數據。
2.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我們計劃進行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尤其是在中醫體質、舌診及脈診數據的自動化分析和中醫處方分析系統,目的是提高中醫診斷的準確性與中醫處方的精確度。我們將構建深度學習模型,並持續優化其性能,以應對複雜的臨床數據。
3.基因及多體學研究:為了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的病理機轉,我們將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多體學研究,這不僅包括基因序列分析,還涉及RNA定序、蛋白質功能表現及口腔微生物菌相之變化。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影響疾病發展的關鍵因子,從而發現新的治療靶點。
4.中草藥及針灸的臨床介入研究:我們將以嚴謹的臨床試驗設計,對中草藥及針刺療法在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中進行療效分析與科學性驗證,中醫藥及針灸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可嚴謹評估中醫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5.大數據研究平台的建立:為了促進長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我們將建立自體免疫疾病暨乾眼症的的大數據研究平台,利用真實世界的數據進行病患狀況追蹤、療效評估及疾病預測。這將有助於我們對疾病進行全面的、長期的觀察,並為未來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證據。
6.科研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我們希望藉由此捐款計畫,培育優良的碩博士學生與研究員培育,提供學術課程、研討會與研究資源,鼓勵他們投入中醫藥、針灸進行自體免疫疾病與乾眼症相關領域研究。我們也將與國際頂尖學術機構合作,促進國際交流與技術提升。
7.國際學術交流與成果發表: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並與全球學者進行交流。我們的目標是讓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認可,並推廣至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情境,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捐款計畫將為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持,幫助我們未來的科學技術提昇、臨床試驗、多體學整分析及大數據研究上持續發展,並加速推動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進展。我們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期待與您共同創造更美好的醫療未來。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論文發表] 2025 JAMA Letter發表《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


[論文發表] 2025 JAMA Letter發表《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5/07/2025-jama-letterclinical-decision.html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5395

Wu PH, Ho YY, Chang CM.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 JAMA. 2025 Jun 16. doi: 10.1001/jama.2025.528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522646.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我們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AIDDES Lab)最近的成果,我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碩士班吳品萱同學何懿祐同學(同時就讀於馬偕醫學系)共同撰寫的 Letter to the Editor《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已正式發表於 JAMA!

這封 LETTER 是我們針對 Dijk et al. 於 JAMA 發表之研究的一篇評論,該研究評估臨床決策支援系統(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CDSS)在學術醫院環境中是否能減少不適當的影像檢查請求。該試驗結果顯示介入組與對照組的不適當影像請求比例相近(6.4% vs. 5.2%,P = 0.69),並未達到統計顯著。

我們在這封 LETTER 中指出,CDSS 的低效可能與臨床情境適用性不足、醫師對系統信任度不高,以及實際使用率低落有關;然而這些關鍵機制並未在原始研究中深入探討。我們建議未來研究應納入系統使用率資料、分影像類型進行次組分析,並結合問卷了解醫師對 CDSS 的接受程度與使用經驗。此外,我們也提出「警示疲勞」與「可解釋人工智慧(XAI)」的概念,作為優化未來 CDSS 設計與應用的方向。

這封 LETTER 不僅展現我們對臨床 AI 系統應用的觀察,也希望透過批判性討論,讓科技工具真正融入臨床決策流程。學術對話的價值,不在於發表長篇論文,而在於透過思辨與互動,一步步推進醫學知識的邊界!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0127

Dijk SW, Wollny C, Barkhausen J, Jansen O, Mildenberger P, Halfmann MC, Stroeder J, Rizopoulos D, Hunink MGM, Kroencke T. Evaluation of a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maging Requests: A Clus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5 Apr 8;333(14):1212-1221. doi: 10.1001/jama.2024.27853. PMID: 39928308; PMCID: PMC11811869.



----------------------------



中醫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toimmune Disease and Dry Eye Syndrome Objective Measurements Lab,AIDDES Lab)致力於結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與乾眼症患者的病理機轉及中醫輔助治療。AIDDES實驗室聚焦於透過客觀量測訊號,如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虹膜、甲褶及心律變異等,加上DNA、RNA、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生物醫學指標,深入探討客觀與生物醫學指標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相關性,並進行跨領域的研究,以期建立更科學且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此外,我們也積極運用人工智慧及深度學習技術,對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資料進行自動化分析,並將其應用於處方的個人化設計。並希望可以通過基因序列、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研究,揭示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機轉,並探索其中草藥及針灸等臨床介入方法的療效與潛力。我們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推動自體免疫疾病的精準醫療,還旨在構建真實世界的大數據研究,為未來的臨床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我們發起此捐款計畫,希望借助各界的支持,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選擇,並推動中西醫結合。我們研究最終目標是幫助廣大的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患者,減輕患者口眼乾燥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健康。

本專案將用於下列用途:
1.先進儀器設備的購置與升級:採購各類先進的研究儀器來提升實驗的精確度與效率,這包括心律變異係數分析儀、舌診及脈診儀、虹膜儀、甲褶鏡、基因定序……等設備,用於收集與分析患者的生理訊號與分子數據。
2.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我們計劃進行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尤其是在中醫體質、舌診及脈診數據的自動化分析和中醫處方分析系統,目的是提高中醫診斷的準確性與中醫處方的精確度。我們將構建深度學習模型,並持續優化其性能,以應對複雜的臨床數據。
3.基因及多體學研究:為了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的病理機轉,我們將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多體學研究,這不僅包括基因序列分析,還涉及RNA定序、蛋白質功能表現及口腔微生物菌相之變化。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影響疾病發展的關鍵因子,從而發現新的治療靶點。
4.中草藥及針灸的臨床介入研究:我們將以嚴謹的臨床試驗設計,對中草藥及針刺療法在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中進行療效分析與科學性驗證,中醫藥及針灸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可嚴謹評估中醫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5.大數據研究平台的建立:為了促進長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我們將建立自體免疫疾病暨乾眼症的的大數據研究平台,利用真實世界的數據進行病患狀況追蹤、療效評估及疾病預測。這將有助於我們對疾病進行全面的、長期的觀察,並為未來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證據。
6.科研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我們希望藉由此捐款計畫,培育優良的碩博士學生與研究員培育,提供學術課程、研討會與研究資源,鼓勵他們投入中醫藥、針灸進行自體免疫疾病與乾眼症相關領域研究。我們也將與國際頂尖學術機構合作,促進國際交流與技術提升。
7.國際學術交流與成果發表: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並與全球學者進行交流。我們的目標是讓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認可,並推廣至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情境,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捐款計畫將為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持,幫助我們未來的科學技術提昇、臨床試驗、多體學整分析及大數據研究上持續發展,並加速推動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進展。我們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期待與您共同創造更美好的醫療未來。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教學門診] 2025年07-12月 臺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教學門診

 



202507-12 臺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教學門診

開診地點:傳醫部第56    診間編號:0060

 

臺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張清貿科主任

 

14:00-17:00

指導醫師

2025724 週四

中醫內科

張清貿科主任

2025828 週四

中醫內科

張清貿科主任

2025925 週四

中醫內科

張清貿科主任

20251030 週四

中醫內科

張清貿科主任

20251127 週四

中醫內科

張清貿科主任

20251212 週五

中醫內科

張清貿科主任

 

***[教學門診] 張清貿科主任教學門診介紹***

(感謝「乾燥症水噹噹之喬伊斯日常」-喬伊斯分享的心得)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0/10/TCMteachingclinic.html

 

本教學門診限定看診人數3人以下,將優先提供給以下疾病之初診患者掛號:

 

1.         Sjögren syndrome/Sicca Syndrome (Dry Eye, Dry month):修格蘭氏症 /乾燥症 (口乾、眼乾)

2.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紅斑性狼瘡

3.         Systemic Sclerosis:硬皮症

4.         Rheumatoid arthritis:類風濕性關節炎

5.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自體免疫風濕疾病

6.         Dry Eye Syndrome/Keratoconjunctivitis:乾眼症

7.         IgG4 Related DiseaseIgG4相關性疾病

 

上述初診患者有需求可以傳訊息到張醫師方FB專頁或是官方LINE掛號

 

若以前都未於北榮就診之外院患者,希望可以在就診教學門診時攜帶外院報告前來,這將有助於更全面了解您的病情!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青少年氣喘內表型的轉錄體研究—從 JAMA 原始論文到 Letter to the Editor發表與作者回應-張清貿科主任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青少年氣喘內表型的轉錄體研究—從 JAMA 原始論文到 Letter to the Editor發表與作者回應-張清貿科主任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Nasal Epithelium and Asthma Endotypes in Youth 臨床試驗研究背景與目的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28721

Yue M, Gaietto K, Han YY, Rosser FJ, Xu Z, Qoyawayma C, Acosta-Perez E, Canino G, Forno E, Chen W, Celedón JC.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Nasal Epithelium and Asthma Endotypes in Youth. JAMA. 2025 Jan 28;333(4):307-318. doi: 10.1001/jama.2024.22684IF: 63.1 Q1 . PMID: 39745770; PMCID: PMC11775736.


Yue 等人於 JAMA 發表的這項研究,針對年齡介於 9 至 20 歲之青少年氣喘患者進行鼻上皮樣本的 RNA 定序(RNA-seq),並運用非監督式機器學習(unsupervised clustering)對轉錄體資料進行聚類分析,成功鑑別出三種主要的氣喘內表型:T2-high、T17-high、以及 T2-low/T17-low。[1] 該研究整合兩個族群性質異質的大型 cohort:GALA II(Genes–Environments & Admixture in Latino Asthmatics)與 SAGE(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s, Asthma, Genes and Environments),涵蓋 Latino 與 African American 等族群,旨在反映多元種族背景下的氣喘異質性。

研究進一步探討這些轉錄型與臨床特徵之關聯,包括血清 IgE 濃度、呼氣一氧化氮(FeNO)、支氣管可逆性、吸入性類固醇(ICS)使用、肺功能參數與共病狀況,結果顯示所鑑別之表型與多項臨床變項具統計顯著相關性,強化其臨床應用潛力。

此外,研究團隊亦進行 pathway enrichment 與模組分析,發現 T2-high 族群具顯著 IL-4、IL-13、POSTN、CLCA1 等基因的上調表現,T17-high 內表型則表達 IL-17A、IL-23R 與 neutrophilic chemokines(CXCL1、CXCL8),而 T2-low/T17-low 族群則顯示較為分散的表現模式,可能涉及其他未明確定義的非典型免疫路徑。

此研究為迄今規模最大之鼻上皮轉錄體氣喘研究,首次於多元族群中進行內表型劃分,證明鼻上皮為具臨床潛力的低侵入性氣喘生物標誌平台,有助推動未來氣喘個人化診療策略之發展。


編輯評論補充觀點:Gómez & Phipatanakul 對氣喘內表型轉譯的展望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28726

Gomez J, Nino G. Uncovering Transcriptional Endotypes in Pediatric Asthma-A New Lens on Biomarker-Based Clinical Stratification. JAMA. 2025 Jan 28;333(4):293-294. doi: 10.1001/jama.2024.26977IF: 63.1 Q1 . PMID: 39745764.

在 Yue 等人原始研究刊登之時,JAMA 編輯委員會特邀 Gómez 教授(哈佛大學)與 Phipatanakul 教授(波士頓兒童醫院)撰寫評論,題為《Understanding Endotypes to Advance Asthma Treatment》(認識內表型以推進氣喘治療),進一步探討該研究之學術與臨床意涵。

他們在評論中強調三大要點:

1. 鼻上皮作為低侵入性氣喘研究樣本的重要性

Gómez 教授指出,鼻腔上皮的轉錄體變化可高度反映下呼吸道的免疫環境,提供一種不需支氣管鏡檢查即可進行分子分型的實用工具。該方法對於兒童與青少年族群尤其重要,因其對侵入性檢查的接受度低。

2. 轉錄體分型為精準醫療奠定基礎

Phipatanakul 教授指出,該研究顯示 T2-high 族群與 FeNO 升高、IgE 增加等特徵一致,與當前可接受之生物製劑目標(如 anti–IL-5、anti–IL-13)對應良好;而 T17-high 或 T2-low 族群則代表目前治療的「盲區」,有賴進一步研究發展新型標靶。

3. 種族與族群異質性不可忽視

評論亦指出,Yue 等人納入 Latino 與 African American 族群,是該研究的重要強項,因氣喘的臨床表現與環境交互作用具有明顯族群差異。然而,多數轉譯研究仍集中於白人族群,未來應致力於增加多樣性資料的整合與應用。




Letter to the Editor 的補充觀點與討論重點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4161

Ma CP, Liao CC, Chang CM.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Nasal Epithelium in Youth With Asthma. JAMA. 2025 May 19. doi: 10.1001/jama.2025.3311IF: 63.1 Q1 .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88180IF: 63.1 Q1 .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我們AIDDES Lab最近的成果,我跟長庚大學馬鍾佩博士、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西整合醫療科廖崇智醫師共同撰寫的的 Letter to the Editor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Nasal Epithelium in Youth With Asthma》 已正式發表於 JAMA!

共同補充以下兩點觀察:

1. Th1 免疫機轉未納入,可能低估非 T2 內表型的重要性

原文將氣喘內表型分為 T2-high、T17-high 與 T2-low/T17-low,但並未針對 Th1(例如 IFN-γ、CXCL10、IL-12)進行探討。這可能導致病毒誘發型、中性球主導型氣喘的免疫特徵被忽略。文獻指出,Th1 細胞在調控病毒清除、肺部免疫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兒童 wheeze 或 recurrent bronchitis 的族群中更為顯著。

我們建議後續研究應納入 Th1 pathway 的指標性基因,並探索 Th1–T17 overlap 可能形成的新內表型,以避免現行分類過度簡化。

2. T2-high 族群中 glycosylation pathway 的臨床意涵尚待開發

我們注意到 T2-high 內表型中,有多個基因參與 glycoprotein synthesis 與 glycosylation process,這可能與抗原呈現、TCR 活化、IL-13 receptor 調控等免疫訊號傳導有關。這與 Xie 等人於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報導相呼應,指出針對 glycosylation enzyme 的調控可能成為過敏性氣喘的新興治療標的。

因此,我們建議未來可進一步探索是否可透過 glycan-recognition receptor(如 siglecs 或 galectins)介入調控,達到與生物製劑(如 anti-IL-5/IL-13)類似的免疫抑制效果。




原始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Nasal Epithelium and Asthma作者的 REPLY 回應要點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834160

Yue M, Gaietto K, Celedón JC. Transcriptomic Profiles in Nasal Epithelium in Youth With Asthma-Reply. JAMA. 2025 May 19. doi: 10.1001/jama.2025.3314IF: 63.1 Q1 .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388155.

Yue 等人針對我們的 LETTER 提出正式回覆,肯定我們對 Th1 路徑與 glycosylation 機轉的關注,並表明他們正規劃在後續研究中擴充分析這些尚未完全納入的免疫模組:

  • 對於 Th1,原作者指出因初始 focus 為 T2/T17 免疫,因此未將 Th1 明確分類;但他們認可我們所指出的 IFN-γ、CXCL10 等指標對於非 T2 內表型的辨識價值。

  • 對於 glycoprotein 路徑,作者表示確實觀察到 T2-high 內表型中相關基因富集,也支持我們提及的糖基化在慢性氣道發炎中的潛在功能角色。


撰寫這封JAMA Letter to the Editor的反思與學習

這次能針對 JAMA 的頂尖研究提出 LETTER,並獲得作者正向回應,對我們團隊而言是一次跨國學術對話的珍貴歷程。這個過程讓我們收穫良多:

  • 透過轉錄體解讀氣喘內表型,需要整合更多免疫模組與臨床特徵。
  • 從 glycosylation 切入可望開啟一條免疫治療的新軸線,提供新藥開發方向。
  • 鼓勵學生從文獻批判到實際撰文投稿,是跨學科養成與實證醫學素養的具體實踐。


結語:從閱讀、批判到回應——一段深刻的學術歷程

作為長期關注氣喘與免疫疾病的臨床研究者,我們將持續投入基礎與轉譯研究,並希望透過更多類似的學術參與,將臺灣的觀察與思辨納入國際論述,推進兒童氣喘的精準分類與個人化治療。

誠摯歡迎國內外同道一同加入 AIDDES Lab 的合作研究,共同推進實證醫學。

----------------------------



中醫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utoimmune Disease and Dry Eye Syndrome Objective Measurements Lab,AIDDES Lab)致力於結合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與乾眼症患者的病理機轉及中醫輔助治療。AIDDES實驗室聚焦於透過客觀量測訊號,如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虹膜、甲褶及心律變異等,加上DNA、RNA、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生物醫學指標,深入探討客觀與生物醫學指標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相關性,並進行跨領域的研究,以期建立更科學且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此外,我們也積極運用人工智慧及深度學習技術,對中醫體質、舌診、脈診資料進行自動化分析,並將其應用於處方的個人化設計。並希望可以通過基因序列、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研究,揭示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機轉,並探索其中草藥及針灸等臨床介入方法的療效與潛力。我們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推動自體免疫疾病的精準醫療,還旨在構建真實世界的大數據研究,為未來的臨床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我們發起此捐款計畫,希望借助各界的支持,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選擇,並推動中西醫結合。我們研究最終目標是幫助廣大的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患者,減輕患者口眼乾燥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健康。

本專案將用於下列用途:
1.先進儀器設備的購置與升級:採購各類先進的研究儀器來提升實驗的精確度與效率,這包括心律變異係數分析儀、舌診及脈診儀、虹膜儀、甲褶鏡、基因定序……等設備,用於收集與分析患者的生理訊號與分子數據。
2.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我們計劃進行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開發,尤其是在中醫體質、舌診及脈診數據的自動化分析和中醫處方分析系統,目的是提高中醫診斷的準確性與中醫處方的精確度。我們將構建深度學習模型,並持續優化其性能,以應對複雜的臨床數據。
3.基因及多體學研究:為了探索自體免疫風溼疾病及乾眼症的病理機轉,我們將進行基因體、蛋白質體學、口腔微生物菌相等多體學研究,這不僅包括基因序列分析,還涉及RNA定序、蛋白質功能表現及口腔微生物菌相之變化。我們的目標是找出影響疾病發展的關鍵因子,從而發現新的治療靶點。
4.中草藥及針灸的臨床介入研究:我們將以嚴謹的臨床試驗設計,對中草藥及針刺療法在自體免疫疾病及乾眼症中進行療效分析與科學性驗證,中醫藥及針灸的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可嚴謹評估中醫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5.大數據研究平台的建立:為了促進長期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我們將建立自體免疫疾病暨乾眼症的的大數據研究平台,利用真實世界的數據進行病患狀況追蹤、療效評估及疾病預測。這將有助於我們對疾病進行全面的、長期的觀察,並為未來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證據。
6.科研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我們希望藉由此捐款計畫,培育優良的碩博士學生與研究員培育,提供學術課程、研討會與研究資源,鼓勵他們投入中醫藥、針灸進行自體免疫疾病與乾眼症相關領域研究。我們也將與國際頂尖學術機構合作,促進國際交流與技術提升。
7.國際學術交流與成果發表:我們將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並與全球學者進行交流。我們的目標是讓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獲得全球認可,並推廣至更廣泛的臨床應用情境,造福更多的患者。

本捐款計畫將為AIDDES實驗室的研究提供強大的支持,幫助我們未來的科學技術提昇、臨床試驗、多體學整分析及大數據研究上持續發展,並加速推動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進展。我們衷心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期待與您共同創造更美好的醫療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