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中醫診斷學與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張清貿科主任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中醫診斷學與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4/09/aiddes-weberfechner-law.html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iGSGueoE1VwrqV7/


在中醫診斷中,特別是把脈和觀察舌頭時,可以參考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韋伯-費希納定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科學依據。該定理解釋了人類感官對刺激強度的反應,尤其在面對微妙的變化時,我們的感知能力如何遵循這一定律進行調整。

具體來說,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指出,當同類型的刺激作用於感官時,刺激強度的改變必須超過某個比例,感官才能察覺到這個變化。這在中醫診脈和看舌時,特別相關。中醫師需在診察時捕捉到微小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只有在超過一定的閾值時才能被感知。比如,脈象的強弱、舌苔的厚薄,必須呈現足夠大的變化,才會明顯出現在診療結果中。

進一步來看,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則強調主觀感知和客觀刺激之間的對數Log關係,白話來說,就是必須要有超過一個Log的差距,我們才可以知道有變化。這意味著,即使客觀刺激按幾何級數增長,患者的感知反應或臨床的觀察結果卻往往是線性增加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醫師需要經驗來累積對細微變化的敏銳度,因為感官的反應並非直接與刺激呈線性增長,而是依賴於對數Log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在辨證過程中,有時需要足夠明顯的變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因此,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不僅是心理物理學的基礎,也是中醫診斷過程中的隱性規則。無論是把脈、看舌,還是觀察病人的其他表徵,這一原理都提醒我們,對於感官信息的處理有其自然的限制,醫者必須在這樣的限制下不斷提升診療技術,敏銳地捕捉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微變化。

有些高明的中醫醫家,通過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天賦,能夠在刺激差異不到一個 Log 的情況下,感知到微小的變化。他們能夠憑藉細微的脈象或舌頭變化,快速診斷出患者的健康狀況。然而,這種能力畢竟是天賦異稟,並非所有醫者都具備這樣的感知敏銳度。因此,在一般的中醫訓練中,重點在於幫助學生首先清楚地分辨明顯的差異,逐步培養對脈象和舌診的感知力。

這一訓練的過程,正是讓學生理解「常與不常,規與不規」的道理。醫者必須首先掌握健康的「常態」,也就是脈象、舌頭的正常狀況,了解什麼是穩定、和諧的生理表現。隨著訓練的深入,學生將能夠分辨出「不常」的現象,亦即異常的病理表徵。只有明確知道「正常與不正常」的範疇,才能進一步掌握「規則與不規則」,進而應用於辨證論治。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18/08/intra-rater-inter-rater.html

<內部(自己) intra-rater一致性和外部(同儕) inter-rater一致性>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辨證論治與時間醫學-張清貿科主任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辨證論治與時間醫學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3oxfa1Amuf7tyKx9/

這學期我跟陽交大電機系黃聖傑老師一起開課「中醫系統晶片設計導論」課程,黃老師擅長結合中醫系統晶片設計與應用,我則補充中醫基礎概念與研究。

20240919 當天的課程黃老師提到的《奇異博士》片段中,古一法師對奇異博士手傷的處理,深刻觸動了我。古一法師說:「我並沒有治療你的手,我只是讓它回到未受傷的狀態。」這句話生動地展現了時間醫學的理念。這與我們傳統的中醫學核心思想「治未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代醫療大多屬於「空間醫學」,即我們僅僅在一個當下的時空中,透過現有的技術手段,處理眼前的病情。然而,真正深層的療癒不應止於此,而應讓「時間」成為治療的一部分。正如《內經•靈樞‧逆順》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這句話意味著高明的醫者應當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從根本上防患於未然,這也正是時間醫學的核心思維。

現代醫學的某些突破正在接近這一古老的智慧。比如,2017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了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與楊(Michael W. Young)教授,因為他們對生物時鐘(circadian rhythm)機制的研究,揭示了生理節律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生物時鐘的調節影響著人體內分泌、睡眠、免疫反應等多個系統,《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提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這段條文指出,只有在陰陽調和的情況下,身體的各項機能才能夠穩定運行,從而實現治療。

2024年9月15日 星期日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使命的召喚-張清貿科主任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使命的召喚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4/09/aiddes.html
https://tmi.nycu.edu.tw/full-time-teachers/ching-mao-chang/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Bvpq3GKCrKYoYTjB/

這段文字來自得到APP上的萬維鋼專欄,他在解讀《AI時代十大生存策略》時提到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的觀點:人生的意義來自於「誓約」,也就是一種承諾(commitment),更是一種「使命的召喚」。布魯克斯認為,人們做某件事,並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心中有一種使命感和誓約,讓我們必須去做。有了這樣的使命感和承諾,人生便有了方向,不論面對什麼挑戰,我們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這些話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想起我們AIDDES Lab (自體免疫暨乾眼症客觀量測實驗室)的使命。我們的實驗室不僅僅是為了科學研究而存在,更是一個承載使命的團體。我們的存在,是為了回應一個更高的召喚。作為這個團體的一員,我這一生都致力於修格蘭氏症的研究,而這也意味著我無法迴避許多重要的問題。

我常常對實驗室的學生說,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面對並回答那些關鍵問題:「什麼藥物能夠有效治療修格蘭氏症?」「為什麼中藥對這種病有效?」「中藥和針灸究竟透過什麼機轉發揮療效?」「修格蘭氏症患者服用中藥後,肝功能異常是否與中藥有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我們必須不斷追尋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