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中醫診斷學與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4/09/aiddes-weberfechner-law.html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iGSGueoE1VwrqV7/
在中醫診斷中,特別是把脈和觀察舌頭時,可以參考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韋伯-費希納定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科學依據。該定理解釋了人類感官對刺激強度的反應,尤其在面對微妙的變化時,我們的感知能力如何遵循這一定律進行調整。
具體來說,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指出,當同類型的刺激作用於感官時,刺激強度的改變必須超過某個比例,感官才能察覺到這個變化。這在中醫診脈和看舌時,特別相關。中醫師需在診察時捕捉到微小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只有在超過一定的閾值時才能被感知。比如,脈象的強弱、舌苔的厚薄,必須呈現足夠大的變化,才會明顯出現在診療結果中。
進一步來看,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則強調主觀感知和客觀刺激之間的對數Log關係,白話來說,就是必須要有超過一個Log的差距,我們才可以知道有變化。這意味著,即使客觀刺激按幾何級數增長,患者的感知反應或臨床的觀察結果卻往往是線性增加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醫師需要經驗來累積對細微變化的敏銳度,因為感官的反應並非直接與刺激呈線性增長,而是依賴於對數Log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在辨證過程中,有時需要足夠明顯的變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因此,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不僅是心理物理學的基礎,也是中醫診斷過程中的隱性規則。無論是把脈、看舌,還是觀察病人的其他表徵,這一原理都提醒我們,對於感官信息的處理有其自然的限制,醫者必須在這樣的限制下不斷提升診療技術,敏銳地捕捉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微變化。
有些高明的中醫醫家,通過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天賦,能夠在刺激差異不到一個 Log 的情況下,感知到微小的變化。他們能夠憑藉細微的脈象或舌頭變化,快速診斷出患者的健康狀況。然而,這種能力畢竟是天賦異稟,並非所有醫者都具備這樣的感知敏銳度。因此,在一般的中醫訓練中,重點在於幫助學生首先清楚地分辨明顯的差異,逐步培養對脈象和舌診的感知力。
這一訓練的過程,正是讓學生理解「常與不常,規與不規」的道理。醫者必須首先掌握健康的「常態」,也就是脈象、舌頭的正常狀況,了解什麼是穩定、和諧的生理表現。隨著訓練的深入,學生將能夠分辨出「不常」的現象,亦即異常的病理表徵。只有明確知道「正常與不正常」的範疇,才能進一步掌握「規則與不規則」,進而應用於辨證論治。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18/08/intra-rater-inter-rater.html
<內部(自己) intra-rater一致性和外部(同儕) inter-rater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