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21屆ICOM 東洋醫學會國際大會講:整合中西醫治療修格蘭氏症暨乾眼症
很高興今天參加第21屆ICOM 東洋醫學會國際大會
睽違好幾年,終於今年又在臺灣舉辦
這次演講一場「整合中西醫治療修格蘭氏症暨乾眼症」
也擔任一場雷射針灸主持人
有機會跟各位專家交流,非常高興~~
[演講] 21屆ICOM 東洋醫學會國際大會講:整合中西醫治療修格蘭氏症暨乾眼症
很高興今天參加第21屆ICOM 東洋醫學會國際大會
睽違好幾年,終於今年又在臺灣舉辦
這次演講一場「整合中西醫治療修格蘭氏症暨乾眼症」
也擔任一場雷射針灸主持人
有機會跟各位專家交流,非常高興~~
近年,AI 在醫療領域的滲透速度,遠遠超過一般患者的感知。
在放射科,它已經能自動標記肺結節;在心臟科,它可即時判讀心電圖;在眼科,它能在醫師開口之前,就給出青光眼風險分數。對於醫師與醫院管理者而言,這些功能代表著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診斷一致性改善。
但問題是——患者真的希望這樣嗎?
2025 年 7 月,Mello 等人在 JAMA 發表的《Ethical Obligations to Inform Patients About Use of AI Tools》(Mello MM, Char D, Xu SH. Ethical Obligations to Inform Patients About Use of AI Tools. JAMA. 2025 Jul 21. doi: 10.1001/jama.2025.1141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90211.) 便挑戰了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假設。他們提醒我們:在醫師與機構為 AI 技術的效益興奮之時,患者可能正對它保持著審慎、甚至懷疑的態度。
人工智慧(AI)正快速滲透醫療各環節,但臨床上對 AI 工具使用的「患者告知與同意義務」尚無明確共識。現行多數臨床決策支援系統(如自動心電圖判讀、風險分類工具)通常不告知患者,然而調查顯示,多數患者若知曉 AI 參與其診療,態度與信任會受影響。因此,Mello 等人研究的重要性在於提出一套基於風險與患者自主性的倫理判斷框架,為醫療機構在 AI 工具使用時制定告知或同意政策提供依據。
在多數臨床現場,AI 工具是「默默在背後運作」的——自動生成心電圖報告、自動篩檢病歷摘要、自動分級檢驗數值。患者很少知道它的存在,因為這些步驟幾乎沒有進入醫患溝通的環節。
然而,社會調查顯示,一旦患者得知 AI 參與了他們的診療,有相當比例的人會要求更多人工覆核,有些甚至會對診療的安全性與準確性產生疑慮。這代表,AI 的介入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倫理與信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