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中醫診斷學與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AIDDES 傳承與創新:醫學隨想] 中醫診斷學與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24/09/aiddes-weberfechner-law.html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iGSGueoE1VwrqV7/


在中醫診斷中,特別是把脈和觀察舌頭時,可以參考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韋伯-費希納定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科學依據。該定理解釋了人類感官對刺激強度的反應,尤其在面對微妙的變化時,我們的感知能力如何遵循這一定律進行調整。

具體來說,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指出,當同類型的刺激作用於感官時,刺激強度的改變必須超過某個比例,感官才能察覺到這個變化。這在中醫診脈和看舌時,特別相關。中醫師需在診察時捕捉到微小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只有在超過一定的閾值時才能被感知。比如,脈象的強弱、舌苔的厚薄,必須呈現足夠大的變化,才會明顯出現在診療結果中。

進一步來看,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則強調主觀感知和客觀刺激之間的對數Log關係,白話來說,就是必須要有超過一個Log的差距,我們才可以知道有變化。這意味著,即使客觀刺激按幾何級數增長,患者的感知反應或臨床的觀察結果卻往往是線性增加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醫師需要經驗來累積對細微變化的敏銳度,因為感官的反應並非直接與刺激呈線性增長,而是依賴於對數Log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在辨證過程中,有時需要足夠明顯的變化,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因此,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不僅是心理物理學的基礎,也是中醫診斷過程中的隱性規則。無論是把脈、看舌,還是觀察病人的其他表徵,這一原理都提醒我們,對於感官信息的處理有其自然的限制,醫者必須在這樣的限制下不斷提升診療技術,敏銳地捕捉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微變化。

有些高明的中醫醫家,通過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天賦,能夠在刺激差異不到一個 Log 的情況下,感知到微小的變化。他們能夠憑藉細微的脈象或舌頭變化,快速診斷出患者的健康狀況。然而,這種能力畢竟是天賦異稟,並非所有醫者都具備這樣的感知敏銳度。因此,在一般的中醫訓練中,重點在於幫助學生首先清楚地分辨明顯的差異,逐步培養對脈象和舌診的感知力。

這一訓練的過程,正是讓學生理解「常與不常,規與不規」的道理。醫者必須首先掌握健康的「常態」,也就是脈象、舌頭的正常狀況,了解什麼是穩定、和諧的生理表現。隨著訓練的深入,學生將能夠分辨出「不常」的現象,亦即異常的病理表徵。只有明確知道「正常與不正常」的範疇,才能進一步掌握「規則與不規則」,進而應用於辨證論治。

https://tcmcmc.blogspot.com/2018/08/intra-rater-inter-rater.html

<內部(自己) intra-rater一致性和外部(同儕) inter-rater一致性>


中醫的訓練主要涉及到兩個層面的操作與實踐:

脈診的訓練:初學者首先需學習基本的脈象分類,如浮、沉、遲、數等,通過多次的臨床實習,掌握這些脈象在不同健康狀態下的變化。隨著經驗的積累,學生才能對更細微的變化如滑脈、濡脈、虛脈等有更精準的判斷。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求學生不斷進行實踐,從普通脈象中學習辨別異常。

舌診的訓練:舌診則涉及觀察舌質、舌苔等變化。學生需反覆觀察不同病人的舌頭顏色、形狀、苔色、苔厚等特徵,了解其與內臟病理變化的對應關係。與脈診一樣,舌診訓練的重點在於先掌握「常態」,再進一步感知異常變化,並將這些變化與病情聯繫起來。

這種訓練方法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對細微變化的敏銳度。雖然一些天賦異稟的醫家可以憑直覺診斷出微小的變化,但大多數醫者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先了解規律,進而察覺規律中的不規則,這樣才能在臨床中做到「治未病」與「治病求本」。


中醫診斷學的舌脈診研究進步與未來展望

近年來,隨著中醫診斷學的發展,脈診與舌診研究逐漸結合現代科技,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現代科技可以利用脈診儀等設備來量化脈象變化,從客觀的數據角度進行記錄和分析,這為中醫診斷提供了更科學的依據。舌診也應用數位影像技術,通過攝影與影像分析,將舌質、舌苔的細微變化數據化,並與內臟功能變化進行對應研究。

未來,中醫診斷學的發展將依賴於更多的科技創新與臨床數據結合。例如,人工智慧 AI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將能幫助醫者更快、更準確地從大量病人數據中提取分析規則,並做出個人化診斷,就是「辨證」。這將進一步提升脈診與舌診的準確性,減少診療中的個人偏差。

目前,AI深度學習技術已被嘗試應用於中醫舌脈診的研究和辨識中,但其實際應用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尚未廣泛落地。這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在於,AI能否準確地辨別出中醫診斷中微小而關鍵的變化,特別是基於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中所提到的「Log的差距」。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指出,感知變化需要超過一個特定比例的刺激強度,同時也進一步強調感知與刺激之間的對數關係。

對於中醫的脈診和舌診,醫者依賴的是對細微變化的敏感度,例如脈象的強弱、舌苔的厚薄等,這些變化往往需要達到一定的閾值才能被感知。韋伯-費希納定理 (Weber–Fechner law) 揭示了這種感知中的「Log級別差距」,即刺激變化必須超過一定比例才能引發感知。中醫師在診脈或看舌時,依靠經驗與直覺識別出這些變化的精細差異,進行辨證論治。然後,這種傳統經驗的累積過程是漫長而主觀的,因此AI在應用於中醫診斷時,若無法有效捕捉並理解這些對數差異,將影響診斷的準確性。因此,如何讓AI「理解」這種Log差距,並在深度學習模型中模擬和學習醫者對細微變化的感知,是未來提升AI應用於中醫診斷中的一個關鍵挑戰和方向。

隨著AI技術的進步,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回過頭來探討古代醫家為何能夠達到如此敏銳的感知?他們在診脈和觀察舌象時,對哪些狀態能形成Log級別的差距感知?這可能不僅限於肉眼可見的舌苔厚薄或脈象的弦澀差異。更深層次的變化,如人體微循環的波動、口腔微生物菌群的變化,甚至心律變異係數(HRV)的細微差異、皮膚電阻反應、腦電波活動、呼吸變異率、血氧飽和度......等,這些生理現象可能與氣機的流動和轉換有著直接聯繫。在古代醫家的觀察中,這樣的「色脈層次差異」或許正是他們辨證的核心。

這樣的理解顯示出,古代醫家對於脈象與舌象的辨識,可能並非單純的局限於表面變化。他們或許更關注於氣機運行中的內部變化,這可能與現代醫家臨床實踐中的思維有所不同。現代醫家往往依賴醫學影像和儀器來檢測生理指標,更多關注於具體可見的變化,如舌苔的顏色、厚薄,或脈象的強弱,而古代醫家可能能夠感知到氣機運動的微觀層次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正是人體內部微循環的波動或氣血運行的細微變化。

氣機的流動與變化或許正是古代醫家所能感知的Log級別差距,這與我們目前對脈診與舌診的認知存在著不同的層次。這些古老的診療方法或許建立在對人體內部氣機運行的精微感知上,而非僅僅依賴於明顯的外在變化。因此,深入研究古代醫家如何通過長期實踐培養這種高度敏銳的感知能力,除了可以曾成語改善我們的診斷能力,也能為開發更為先進的AI診斷技術提供靈感,讓AI不僅能夠捕捉到表面層次的變化,還能探測到人體內部氣機的細微運動。

這也引出一個更廣泛的問題:AI是否能夠模擬和捕捉這種深層次的氣機運行變化?如果AI能夠學習和模仿古代醫家對於人體微觀變化的感知,那麼未來的AI技術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將遠超目前的表層分析,進而深刻改變中醫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

這樣的洞察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醫家如何進行精準辨證,還能為現代AI技術的應用提供新的視角。隨著AI和數據技術的進步,未來的AI或許不僅能夠捕捉到可見的表面變化,還能深入挖掘人體內部的氣機流動和微循環變化。這將使中醫診斷邁入一個數據化和AI智慧化的新階段,提升中醫診斷精確度,並將中醫診斷的科學基礎進一步推廣至全世界。

此外,隨著中醫診斷學與其他學科研究的推動,這些思維將有機會在全世界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應用。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逐步融入現代醫學,為預防醫學、精準醫療及健康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AI結合中醫診斷的潛力也無限擴展,讓更多患者受益於個人化醫療和更精確的健康監測,進而達到養生保健與健康促進的目的。

總體來說,中醫診斷學的未來充滿了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脈診與舌診這兩大診療方法將逐步實現數據化、智慧化,為更精確的臨床診療與研究奠定堅實基礎。AI技術的進步將不僅能模仿醫者的精微感知,還可能進一步突破我們對人體內部氣機運行的認知,為中醫與現代醫學的融合開啟新的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寶貴意見,張清貿醫師